当前位置: 首页 遗产 非物质遗产 剑川白曲

剑川白曲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遗产 > 非物质遗产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剑川白曲,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剑川白曲起源于剑川,据史料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代剑川白族诗人赵怀礼在其《朝山曲》中就真实记录了数百年前白曲演唱的状况。剑川白曲以曲调美、质量高、品种全、流传广而著称于世,其表现力非常丰富,既有刻画人物、表达情绪和渲染气氛的“表现功能”,也有代表白曲地方特色的“标志功能”。 2014年11月11日,剑川白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Ⅱ-164。

基本信息
编辑
剑川白曲
国家级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传统音乐
2014年11月11日
Ⅱ-164
目录
  1. 1 历史渊源

  2. 2 基本特征

  3. 2.1 类别

  4. 2.2 题材

  5. 2.3 表演

  6. 2.4 唱腔

  1. 2.5 唱词

  2. 2.6 衬词

  3. 2.7 伴奏

  4. 3 代表作品

  1. 4 传承保护

  2. 4.1 传承价值

  3. 4.2 传承状况

  4. 4.3 传承人物

  1. 4.4 保护措施

  2. 5 社会影响

  3. 5.1 重要演出 

  4. 5.2 荣誉表彰 

正文
编辑正文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剑川白曲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剑川白曲主要流行于剑川、洱源及与剑川接壤的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金顶和丽江的九河等地,但从流传下来的传统唱本看,大多数是在白族聚居的剑川县搜集到的。在其他地区流传的传统唱本,据调查都是由剑川传入。由此可以推断,剑川是白曲的发源地。

关于剑川白曲起源的原因尚无确凿可证的历史文献记载,但在白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从天上落下三个本子,一个是大本曲,一个是白曲,一个是吹吹腔。大本曲落在大理,白曲落在剑川,吹吹腔落在洱源凤羽。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剑川正是民歌的主要流行地。同时也说明,剑川白曲这种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清代剑川白族诗人赵怀礼在其《朝山曲》中写道:“三营浪子土三弦,靡曼山歌断复连,菩萨低头弥勒笑,无遮大会奈何天”,真实记录了数百年前白曲演唱的状况。 

基本特征

类别

剑川白曲可分为短调和长歌两大类。短调俗称剑川白族调,白语称为拜枯,拜即白族,枯即曲调。长歌又称本子曲。 

题材

短调:题材丰富,有情歌、劳动歌、时政歌、礼俗歌、生活歌、寓意歌、儿歌等。其中詹歌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反意歌、一字歌、寓意歌等风格则较为独特;情歌是剑川白曲里艺术造诣较高的上乘之作,其流传面广,数量最多,表现力丰富,感情最为炽烈。情歌中不但有情意缠绵真挚热烈的有情歌,而且还有讽刺挖苦入木三分的无情歌;反意歌中描述的人或事与客观实际相反,故意将正面的意思反说,往往以此表露对现实的不满,造成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寓意歌揭示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展示白族艺人高超的观察能力和认识水平。 

长歌:多数有故事情节,但不复杂,题材以抒情为主,一般都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 

表演

剑川白曲按传统的形式,有一人怀抱龙头三弦自弹自唱,可以站唱或坐唱;一人伴奏,一人唱:一人伴奏,两人对唱。对唱的形式往往是男女对唱。剑川白曲很少用动作表演,演员演唱时只适当加一些面部表情,主要是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在剑川白曲的长歌中,对故事情节的交待,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唱来体现,用唱词和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来打动听众。 

唱腔

剑川白曲唱腔有三腔之分,即高韵白曲、中韵白曲、低韵白曲,分别配置高平调、中平调、低降调的唱词。由于白曲的音乐具有叙事和抒情的功能,艺人们在演唱时常根据表达内容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在力度、速度、节奏、情绪等方面即兴发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 

唱词

剑川白曲唱词结构第一句为七个字或三个字,第二、三句为七个字,第四句为五个字,俗称山花体。四句为一段,两段或若干段为一首。首句起韵,逢双句押韵。区别上,短调唱词结构为“七七七五”,常见为八句一首;长歌唱词结构为“三七七五”式,若干段组成,即一篇长诗。 

剑川白曲唱词为白语,在演唱中,不是按曲填词,而是依字行腔,即使是白语中吸收的汉语成分,也要按白语的发音规律来唱。白曲音乐的旋律进行、旋法特点、节奏变化等,都与唱词有关。白曲的唱词不但押韵,而且押声调,韵脚字要落在相同的声调上,非韵脚字与韵脚字声调高低相对。为此剑川白曲分为高韵、中韵、低韵三种唱法,三者之间,乐句的落音和落音的前倚音唱词情况往往不相同。 

衬词

剑川白曲在演唱的时候,艺人们往往在唱词的各部分,如在句子前边、中间或后面等,加入衬词,打破了唱词“七七七五”的程式化结构,使节奏发生了丰富多样的变化。同样,节拍也与之相适应地发生了改变,不但有四二拍子和四三拍子,还出现一些变异性的节拍,如八三拍子、八五拍子等。 

白曲唱腔中配置了不少衬词,有的还以衬词组成衬甸。从音乐结构的角度来看,它们是唱词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成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大大增强了音乐的民族色彩,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白曲结尾的衬腔音乐变化比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十几种。 

伴奏

剑川白曲用白族的民族乐器龙头三弦伴奏,以增强民族色彩。技艺较高的三弦演奏艺人常交替和综合运用一些伴奏手法。如跟腔伴奏:它和唱腔的主旋律一致,只稍加变化。衬托性伴奏:对于旋律不强的唱腔,往往以流畅优美的伴奏音乐加以衬托等。 

代表作品

剑川白曲的代表作品有《鸿雁带书》《黄氏女对金刚经》《出门调》《放鹞曲》《李四维告御状》《母鸡抱鸭》《青姑娘》《月里桂花》《石宝相逢遇知音》《你是墙头小麻雀》《竹叶沉重石头轻》《“爱”字曲》《水牛叹》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剑川白曲反映了不同时代白族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民族风情,形象地刻画出白族的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等。它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被称为白族的百科全书。

在白族音乐文学史上,剑川白曲对白族历史、语言、民俗等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价值,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等学科提供了资料。 

传承状况

由于面临来自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剑川白曲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演唱艺人后继乏人,弹三弦唱白曲的青年人日渐减少,演唱演奏技艺濒临灭绝。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全面系统地保护白曲和以白曲演唱为主要内容的剑川石宝山歌会传统习俗已刻不容缓。 

传承人物

姜宗德,男,白族人。2018年5月,姜宗德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项目名称:剑川白曲。 

保护措施

2017年5月5日,剑川县图书馆举办的2017年白曲培训班正式开班,旨在进一步了解白曲,学习白曲,为白曲的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打下基础[3];9月18日,剑川白曲传习所正式成立,旨在传承发展剑川白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平台,为剑川白曲的保护和传承发挥作用。 

2019年10月20日,剑川白曲学会成立;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剑川县文化馆获得“剑川白曲”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9年8月27日,剑川白曲参加2019年石宝山歌会节暨第八届白族文化节开幕式演出,联唱《白曲印象》。 

荣誉表彰 

2008年,剑川石龙村白族歌手阿鹏在《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演唱《相见难》,获得原生态组优秀奖。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2113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1-11-10 14:01:34
  • 创建者 : 丸约

百科目录

  • 1. 历史渊源
  • 2. 基本特征
  • 3. 代表作品
  • 4. 传承保护
  • 5. 社会影响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剑川白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 白族 剑川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