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遗产 非物质遗产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全文编辑
所属类别 : 遗产 > 非物质遗产
编辑
百科名片
编辑

“尼西黑陶”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由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都吉古村土陶山特有的红土与白土混合制作而成,经过备料、塑形、雕花、阴干、烧制等工序,形成陶器通体漆黑,光洁细腻的独特陶艺制品。“尼西黑陶”制品既是藏族群众喜欢的生活用品,如今经过产业打造也成为各地游客争相购买的传统手工艺品。2018年5月21日,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基本信息
编辑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Ⅷ-98
2008年
目录
  1. 1 基本介绍

  2. 2 技艺概述

  3. 2.1 尼西黑陶

  1. 2.2 囊谦黑陶

  1. 3 技艺传承

  1. 4 获得荣誉

正文
编辑正文

基本介绍

文化遗产名称:陶器烧制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所属地区:四川·稻城云南·迪庆青海·囊谦

遗产编号:Ⅷ-98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申报日期:2008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四川省稻城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省囊谦县

级别:国家 

技艺概述

尼西黑陶

距离云南香格里拉县城30公里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汤堆村,隶属于迪庆州尼西乡,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这里不仅保留有古朴的藏族民风,还传承着有2000多年历史的民间黑陶制作工艺。

作为藏族文化的象征,黑陶制品在藏族聚居区被广泛地使用。在金沙江、澜沧江流域,考古学家曾发现2000多年前的黑陶器皿。2000多年来,藏族的民间艺人孜孜不倦地用双手传承着悠远的黑陶文化。

囊谦黑陶

囊谦县位于青海最南部,属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曾是玉树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

在囊谦,历史同样久远的还有囊谦藏黑陶,其制造工艺已有4000多年历史。

走进囊谦娘拉乡娘多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白玛群加的家,随处可以看到形状各异的黑陶作品,宛如置身黑陶世界。

囊谦藏黑陶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手工制作工艺,过程非常复杂。原材料选用当地纯净细腻的红黏土和黏土石,经手工捣碎成末,然后经过筛选、拉坯、晾晒、修整、压光、绘纹等环节,再采用独特的“封罐熏烟渗碳”方法,经十余天烧制才能完成,成品具有“黑如碳、硬如瓷”的特点。每一件陶器器型差异与变化的掌控,全凭制陶艺人的感觉与经验。整个玉树康巴地区,只有白玛群加和他的师傅——80多岁的扎旺老人完全掌握黑陶的烧制技艺。

相传唐代文成公主进藏远嫁松赞干布时途经玉树,将独特的制陶技艺传授给当地的藏族群众,使当地原始的制陶工艺更加完善,成为藏汉文化融合的结晶。在历史长河中,囊谦黑陶渗透在藏族的文化和宗教生活中,并在明清时演化出了康区藏式黑陶———藏黑陶。

白玛群加在2001年拜黑陶艺人扎旺老人为师,潜心学习古老的黑陶手工技艺,并一直在家乡制作黑陶手工艺品。囊谦藏传黑陶以玉树州康巴藏族人文习俗、文化符号、宗教图腾等为素材,融合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经古法烧制后呈现“黑如漆”的天然成色。在白玛群加众多作品中,将军壶无疑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技艺传承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白玛群加

为什么叫将军壶?我以前在做黑陶造型图案设计的时候,有一天睡着了,梦见了这种造型的壶,有一个人拿出了和这个造型一模一样的壶给我倒酒。梦醒来后我赶紧设计,然后我做出来,做出来的东西15天以后风干了后,我烧制,烧制后我摆在那个地方,就是(跟梦里的)一模一样。

【解说】因梦而得的将军壶一经问世就得到了认同,白玛群加也申请了设计专利,并因此壶名声鹊起。2008年,囊谦黑陶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白玛群加也在2010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如今,他已打破藏黑陶制造工艺历史上只将技艺传授给一个徒弟的老传统,向众多徒弟传授着这一古老的技艺。

【同期】黑陶学徒 阿华

我学这个手艺10年了,我很喜欢这个手艺。

【同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白玛群加

做黑陶我是第一代传承人,(黑陶)祖祖辈辈(定下来)只传给一个人,这个里面有很多秘方,最关键的那个秘方只传给一个人,藏文化传统的用古老古法做出来的,全手工的,一个花纹都没变,这可以说全中国只有我们囊谦,可以说是只有我一家。我的想法就是从我开始,往下、往外给他们几个徒弟传,让我们的藏文化发扬光大。

【解说】2010年玉树地震后,白玛群加的黑陶作品以及多年来的收藏都被震毁。他在家乡简陋的工作室里继续教徒弟。由于黑陶对于研究藏族文化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白玛的黑陶工艺品供不应求,他已经着手建立一个占地700平方米的黑陶工艺公司,吸引更多人来学习传统技艺,传承藏族民间文化。

【同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白玛群加

这就是我将来的黑陶的加工基地,占地2亩,里面有21间房子。我希望厂房建起来后喜欢做黑陶的人都来这里学习,我的目的是将黑陶手艺继续传(承)下去,将藏文化的艺术我继续传统发扬光大。

在黑陶大师孙诺七林的家兼制陶作坊,屋檐下有道独一无二的红白色瓷砖镶嵌的花边,这是因为孙诺七林家超过四代人均从事黑陶制作,村里的黑陶工匠几乎都是他家的“徒子徒孙”,所以村里人给他家做了个特殊的标识。

爬上孙诺七林家窄窄的木楼梯,只见阳光从狭小的窗口打进来,一位小伙子正盘腿坐在窗下捏泥巴。没有水盘、没有电动马达,就在三块叠起的锥形木盘子上转着捏泥巴,转着转着就捏出一个圆圆的瓶口,然后再用木片把壶口处的泥巴拍平。小伙子是孙诺七林的孙子拉茸初称。与拉茸初称一墙之隔,爷爷和叔叔洛桑恩主正在里间做藏八宝的黑陶壁饰,一样的坐姿、一样的工具。

孙诺七林介绍说,尼西黑陶至今仍然使用世代相传的古老工艺制作和烧制而成,从采集陶土到陶品的问世大约需要一个月。黑陶的原料位于两公里外,一种是分布于地表之下的红色黏土,另一种为灰白色的粉状土。调合好的陶土需要不断地捏、锤、敲、打使之成型,最后架起松柴点火烧30分钟左右,再于木渣堆里闷上30分钟,黄褐色的泥土就会魔术般地变成黑色。

孙诺七林说,与宜兴紫砂陶、建水紫陶相比,香格里拉黑陶显得有点“土”,但它的价值就在于质朴与纯手工制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拉土、舂泥等辅助工序可以借助拖拉机等机械完成,但塑形等主要制作过程一定要靠手工,这样才能保证黑陶制品的品质。

谈及做黑陶的“诀窍”,一旁的洛桑恩主说:“做黑陶最难的是雕花,但心静就是诀窍。拍、打、切、削陶泥的时候,心中不能有丝毫杂念,只要一心想着做出最好看的黑陶就行。”

洛桑恩主从父亲那里继承了黑陶制作的手艺,已经在作坊里渡过了14个春秋,并希望黑陶技艺可以一代代传下去。

据介绍,汤堆村180余户中约有80户从事黑陶制作。该村手工制作的黑陶制品有100多个品种,大部分是生活必需品,如炖煮肉类的土锅、酥油茶壶、土奶瓶等。每年从这里销售出的黑陶制品有2万多件。除了在云南的香格里拉、德钦、丽江,西藏的芒康、左贡和四川的稻城、德荣等藏族聚居区畅销以外,这些黑陶制品在中国其他省市也颇受欢迎,甚至远销国外。

黑陶是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结晶,兴起于公元前25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这种纯手工制作黑陶制品的特点是黑、薄、光,在不同光线下能呈现紫、靛、银等色泽,有“黑如漆、光如玉”的美誉。

获得荣誉

2018年5月21日,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百科统计
  • 浏览次数 : 1208
  • 编辑次数 : 0
  • 最近更新 : 2022-02-11 17:57:38
  • 创建者 : 丸约

百科目录

  • 1. 基本介绍
  • 2. 技艺概述
  • 3. 技艺传承
  • 4.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编辑
百科标签
编辑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藏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文化
56用户协议 申请删除百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