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源流
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在潞西,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纸。
艺术特色
在芒市,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纸。剪纸一般用于刺绣样稿、装饰门楣、灯彩、旗幡、供品等。题材大多是花草鸟兽和各种几何形纹。
常见图形
使用工具
芒市傣族剪纸以特制的
剪刀、
刻刀、
凿子和
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一次可凿五十余层纸。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傣族剪纸的主要制品为扎、董、佛幡、挂灯、吊幢、板等,多用以装饰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等。傣族剪纸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关,涉及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和边疆风物特产等,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剪纸方法
剪。可以根据剪纸图案的表现难易,和剪纸艺人的掌握的熟练程度,实际选择是否画出样稿。对于一些熟练的剪纸艺人,可以做到手随心剪。在生产、生活的时候,将纸、剪刀放在小蔑箩或筒帕里,随时随地背在身上,休息时即可拿出来剪纸。他们只需一把剪刀就可以在几层薄纸上创造出各种各样生动的图案。这类剪纸形式,表达随意,不受固定图案样式的限制,具有记录生活、展示民族地域风情艺术效果。
凿。对于构图复杂的图案或花边,先把设计好的剪纸图案样稿绘制在一张纸上,用带橡皮的钉子加以固定,凿刻时下凿需垂直,以免上下层错动走样。根据事先画好的图案,用不同样式规格的凿子、刻刀,遵循从里到外,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打制凿刻而成。这类剪纸形式,因其图案的繁琐复杂,常用于物品的装饰和宗教祭祀。
传承意义
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傣族剪纸面临困境。因为剪纸艺人收入低微,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现在傣族剪纸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这一特色民族艺术急需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云南省芒市的思华章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